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用什么药物
青光眼是一种通常以眼压升高为特征的眼部疾病,是我国眼病患者主要致盲原因之一。预防青光眼致盲最关键的是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将眼压降低至标准范围,减少眼组织损害,保护视功能。
图片来源:freepic
临床上一般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首选手术治疗;而开角型青光眼首选药物治疗,其次是手术及激光治疗。在开角型青光眼中,视神经损伤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进行性丢失,最初表现为视野缺损,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将会发展为不可逆性失明。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降低眼压预防因疾病进展而导致的视功能进一步减退。临床上可以降低青光眼眼压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分为促进房水外流的药物和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
促进房水外流的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前列腺素衍生物、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等。
前列腺素衍生物
前列腺素衍生物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青光眼的一种降眼压药物,通过松弛睫状肌,增宽肌间隙,增加房水的葡萄膜巩膜通道外流而降低眼压,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每日只需给药1次,且无引发全身性副作用风险的优势。该类药物的眼部副作用主要包括眼部充血、眼部刺激感、睫毛变密和变长、虹膜和睫毛色素沉着改变,其中后两种副作用在仅治疗单眼时更易被发现。此外,该类药物降眼压幅度与巩膜表面静脉压高低和体位无关,其作用途径又称非压力依赖途径。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和贝美前列素等。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此类药物的代表α2受体激动剂溴莫尼定,具有良好的降眼压作用。短期应用可刺激α2受体减少房水生成,长期使用可作用于葡萄膜巩膜通道,增加房水经小梁网外流来发挥功效。溴莫尼定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的副作用较轻,局部副作用主要为过敏、角膜上皮脱落和泪液分泌减少,全身副作用主要包括口干、疲劳、头痛和嗜睡等,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患者不可使用。此外,该药还具有潜在的视神经保护作用。
拟胆碱类药物
该类药物是通过兴奋瞳孔括约肌,从而缩小瞳孔,减少虹膜组织在房角处的堆积,从而增加房水的外流,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此类药物的代表为1%~4%的毛果芸香碱。除上述作用外,毛果芸香碱也可通过睫状肌收缩,牵引小梁网,减小房水外流阻力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毛果芸香碱的局部副作用包括眉弓疼痛、视物发暗、近视加深等。此外,高度近视伴视网膜功能减退者使用该药还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等。
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
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常作为初始治疗使用,因其不影响瞳孔大小和调节功能、局部副作用小、价格低等优点受到欢迎。和前列腺素类药物一样,局部用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持续时间长, 1日给药1~2次即可。该类药物较少引起眼部副作用,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部充血或烧灼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卡替洛尔)对β1和β2受体均产生阻滞作用;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尔)只选择性阻滞β1受体,故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引发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但不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哮喘及血管收缩等副作用。
另外,卡替洛尔虽然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但因其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增加眼部血流量,因此较同类药物更受欢迎。局部用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某些有肺部或心脏疾病的患者,因其引发的副作用与全身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类似,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加重、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和气道阻力增加、气道梗阻等。
此外,还可能产生包括运动不耐受、抑郁和性功能障碍等其他副作用。临床应用过程中,部分青光眼患者反馈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后出现药效减弱或消失,需定期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更换用药。
碳酸酐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眼部睫状体的碳酸酐酶达到减少房水分泌的效果,从而降低眼压。其代表药物布林佐胺可以作为对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者有使用禁忌症的患者单独的治疗药物,或者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协同治疗药物。该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高眼压患者降眼压作用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布林佐胺是一种磺胺类药物,虽然是眼部滴用,但仍能被全身吸收,因此可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严重的药物反应或者过敏,应立即停用该药。
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时,如果出现首选药物不耐受等问题,需及时进行调整;在单药不能控制眼压的情况下,常会加用另外一种或几种降眼压药物。联合用药基本原则是不联用同类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减少副作用。同时,近年来随着青光眼治疗研究的发展,多种固定复方制剂类药物(几种不同类别的药物混合而成的制剂)相继问世,给患者带来便利,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类药物治疗,都需要密切随访眼压,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和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内容来源:中国医药报